Uncategorized · 2022/10/13 0

叙事学习

叙事学习1

叙事学习是英国多所大学合作的学习生活项目(Learning Lives Project)的一部分,项目历时 4年,基于对 117位成年人的多次开放性访谈,访谈采用了生活史(life history)和生命历程方法(life-course approach),所有访谈都围绕着一个简单却关键的问题:能告诉我你的生活吗?

叙事学习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叙事脚本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 个体如何叙述过去,来塑造自己的认知,创建自己的行动。

💡 叙事的本质是自我构建,也就是人如何 “学习” 成为一种形态

💡 当我们叙说过去时,就是在塑造未来

一、叙事学习的概念

1. 概念

生活只能向前,但只有回望才能理解生活

从根本上讲,我们生活在故事里,在故事中生活,通过故事去生活,构建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的故事。

生活就是故事,我们的故事在他人的故事中延续。

故事让生活有了结构,把生活衔接为连贯的整体,也赋予生活意义。它也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复杂、破碎、没有意义。故事不仅是我们认识自己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故事就是我们自己。

故事总有一个主题 —— 事件、经历、际遇或是人,而讲述的过程往往也表达了我们自己。

有些故事以描述为主,另一些则侧重反思和评价。当我们尝试理解自己的行为方式、选择和决定时,当我们质疑周遭事件时,反思就发生了。我们所构建的关于自己和生活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找寻新的意义,确定新的方向,也可以让我们与自己和周遭的事件达成妥协。

大多数人讲述的故事是片段式的 —— 关于一个个事件或经历的松散描述,但有些人却能开发故事情节,并围绕这些情节来选择、组织和再现日常生活中的经历和事件。这些故事情节就变成了生活故事。

故事是由生活和自我构成的,生活和自我既是故事的描述对象,也是故事的结果。更为复杂的是,自我还是故事的作者。这就意味着,故事的建构(construction)—— 讲述生活和自我的故事 —— 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要素。我们把 “通过讲述故事从生活中学习” 定义为叙事学习。叙事学习并非简单地从讲述的故事中学习,而是在叙事的过程中学习,通过叙事进行学习。

💡 叙事的行为就是叙事的结果

💡 通过故事和讲述故事,参与者们学到了什么?这种学习有没有转化为行动?如何转化?

生活故事是 “经过阐释和文字表述的生活”,因此必然是 “对生活经验有选择性的、不完全的讲述”。正因为生活故事是此刻对过去经历的阐释,对过去生活的讲述其实有赖于此刻的心境和感受。换句话说,“现在” 总是出现在过去的故事中。现在的境遇会影响我们理解过去,我们如何理解和描述现在也同样重要,现在的故事同样影响着过去的故事。

💡 对过去的重新诠释影响着现在使用的解释器,新的现在叙事会覆盖过去的叙事

2. 叙事的成果和过程

叙事学习-认知对象

Jerone Bruner 提出,人的认知可分为两种类型:基于逻辑、科学的范式性认知(paradigmatic cognition)和基于故事的叙事性认知(nar-rative cognition),范式性认知 把具体事件范畴化或概念化,并在范畴或概念之间建立联系。这种思维方式能够把松散的经历组织起来,让人们看到它们的共性和联系,因此原本复杂的经历就似乎显得秩序井然。叙事性认知则强调人类的行动是过去经历、现在情境和未来期望之间互动的结果, 它关注每一次行动的独特之处,通过叙事性认知,我们可以理解个人情景化的故事中暂时的和结构化的一致性。

人类的行动基于主观理由,而非行为的客观原因,其核心是主观能动性,所有行为都包含一个尤为复杂的能动的自我。

人类生活是叙事的而非概念的,叙事描述把人类活动展现成有目的地参与各种社会实践的过程。叙事就是一种话语组织方式,它把人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件、经历和行动组织成主题统一的、指向目标的有意识的活动。

人们对于“叙事”的使用各有不同,但最合适的定义就是有情节的故事。情节作为一种概念框架,展示了个别事件在情境中的意义。

情节通过下列方式把零散的事件组织成故事:

  1. 限定一个故事开始和结束的暂时范围
  2. 提供故事的筛选标准,即何种事件应被包含在故事中
  3. 暂时按照发生、发展、结尾的方式把各种事件排序
  4. 澄清或辨明事件在故事中的意义

情节提供了故事中事件的筛选标准以及暂时的结构和顺序,很多时候在故事行将结束时,在回顾和反思时,我们意识到某些事件的重要性,意识到一些因果联系的存在。

身处叙事中的人们就像戏剧人物或演员一样,真实事件、想象的事件、心境等作为整体,在一系列事件中处在一定的位置时才具有意义。因此理解叙事的行为是一个双重过程:阐释者要领悟叙事的构建计划才能弄清它的构成部分,但是构建本身又必须从一系列事件中剥离开来。

叙事是与事实无关的,无论是 “真实的” 还是 “想象的”,都不影响故事的感染力。我们可以区分虚构性叙事和经验性叙事,这两种叙事形式存在结构上的密切关系。

叙事不仅归纳了事物是怎样的,还(通常是含蓄的)说明了事物应该是怎样的,这意味着叙事特别能够“造就特殊者与普通者之间的联系”,每一种文化不仅应该包含一系列的标准,还应该包含一系列理解程序,以使人们理解何为规范,何为例外。叙事以人们能够理解的形式说明其对常理的背离。

叙事在文化层面和个人层面(在人们讲述的关于自己和他人的故事里)均起着辩护作用,这种自传式的讲述不仅是关于生活的描述,更应被看作“我们觉得我们在何种情境中因为何种原因用何种方式所做的事情”。因此,叙事基于“为例外辩护”的原则揭示了“一个强烈的修辞链。好似说明为什么事物朝着某一个方面发展是必要的(不是机械的因果关系,而是道德、社会、情感上的必要性)因此,自我作为讲述者“不仅在讲述,也在辩护”。

这意味着叙事不仅构建了某个 “版本的” 我们的生活,也构建了一个特殊版本的自我 —— 自我是叙事的成果,而非它所指代的一些固定而隐藏的东西。

自我不是静止不变的物质,而是把零散的个人事件组合成统一的历史,不仅包含过去的自我,也包括自我对于未来的预设。因此,讲述生活故事就是建构 “一个追踪版本的自我”。

💡 事件仅仅是事件,自我是对事件阐释的累积

虽然叙事是建构的,但建构的过程并非完全自由。它们受生活事件所限,也受讲述的需要所限。因此,每一个自传的核心都极有可能是一个“主人公式的自我”,不管是积极的行动者、消极的体验者,还是其他不明确的形象。
自我不仅是叙事的对象和成果,同时也是叙事的主体。叙事者无疑会带着“自已的讲述视角”一叙事不可能是“无声的”。这就是自传有如此魅力的原因,因为它是“讲述者此时此刻讲述的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主人公彼时彼刻的境遇,当主人公与讲述者融合,故事就戛然而止”。因此,在生活叙事中,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极为复杂。

虽然故事是关于过去的,但此刻对于故事的拼凑同样重要。“不仅讲述者需要努力回忆脑海里的事件,更重要的是,在讲述过去的故事时,讲述者需要决定“此刻怎样讲述过去的事情”。除了过去,还有关于未来的指向。比如,总结童年时光时,“当有人说,“我是一个相当叛逆的小孩’,这既可被当作结论,也可被当作预言”

情节对叙事者极为重要,因为它提供了生活事件选择和组织的标准。情节也可被看作叙事者从生活中学习的标志,是叙事学习的证明。

叙事既在描述也在辩护。人们为了说明为什么事情会朝着某个方向发展而建构叙事(不是机械的因果关系,而是道德、社会、情感上的必要性)。再次,虽然生活故事是主观的,但它们并不怪异。生活故事往往展现叙事的常见特点,诸如人物、行为、目标、场景、手段(伯克的“五位一体理论”)。更重要的是,生活叙事经常用到特殊的“脚本”“样板戏”和“体裁”,它们既用于建构故事,也用于“在”故事中和“通过”故事对自我进行建构。

💡 生活故事才是最核心的当代体裁

二、分析框架

整体框架:

  • 叙事品质
  • 叙事功效
    • 学习潜能
    • 行动潜能

最终的分析框架是 叙事品质,从叙事中学习的能力和把这种学习转化为行动的能力。

叙事品质

叙事品质指故事的主要形式和结构,可以用五个维度来区分叙事品质:

  • 核心
    • 叙事强度 叙事的详尽程度和深度
    • 故事更趋向于描述性的还是分析和评价性的 讲述者是在描述生活,还是试图对生活做出阐释、理解和评价
    • 情节和情节化 讲述者确立一个或多个框架,并据此来组织他要讲述的生活故事。有些生活故事明显围绕一些关键见解和理解展开,而在另一些故事中,虽然能从叙事中挖掘出主题和框架,但不总是能确定其头脑中是否有一个框架
  • 部分适用
    • 叙事是根据时间或是主题建构
    • 叙事的理论化程度 讲述者是在呈现关于生活和/或自我的理论,还是在使用日常语言和见解

叙事功效

叙事学习8

叙事功效指的是通过故事和叙事我们能做什么以及做了什么。首先,我们需要对叙事的学习潜能和行动潜能进行区分。

学习潜能指的是我们如何从叙事中学习,能从叙事中学到什么。

行动潜能指的是这种学习如何转化为行动、能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行动。

学习潜能是叙事学习的核心,它决定了生活叙事以及叙事的过程可以如何,并在多大程度上成为学习的“场所”。

我们预测分析和评价性的叙事在学习功效上会超过描述性的叙事,而详尽的叙事又会超过简略的叙事。但是,研究数据却显示,叙事品质和学习潜能的关系比我们的预测要微妙得多。尤其不能忽略的一个事实是:人们有时候会沉浸在叙事中无法自拔,而不是通过叙事产生新的视角并产生新的理解。除了叙事和学习的关系,还有学习和行动的关系,即叙事的行动潜能。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叙事的灵活性,即当我们面对生活的改变时,叙事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

叙事学习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实现主观能动性,可以影响并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是,主观能动性并不等于适应变化中的环境,有时候主观能动性还会通过抵制适应来实现。

三、我的理解

叙事学习v2

我的理解如上图所示,当我们面对一个认知对象时(可以是新事物,也可以是反思的对象),会从记忆中寻找一个类似的参照,这个参照通常含有两层:故事性的过去经历(叙事性),和逻辑概念(范式性)。

同时,如果一件事和我们相关,我们会基于过去的记忆和逻辑观念形成对事件发展的未来期望。[过去记忆、逻辑、未来期望] 共同构建了我们如何将认知对象阐释为现在情境的方式,或者说,对认知对象的叙事,一个解释器。

一次实例如果是有意义的,其运行结果会迭代原来的解释器,形成原解释器和本次运行结果结合的新版本的解释器。

非常重要的是:

  1. 用于参照的并不需要是我们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是别人的故事
  2. 过去记忆有感情色彩,未来期望有利益驱动,这两项形成的主观认知可以和基于理性的客观认知背离
认知对象

而一个陌生的认知对象,也在这个过程中被分解成进入我们头脑的范式部分(纯粹概念)和叙事部分(情感)

四、工具

叙事学习工具

为了方便运用,我把叙事学习画成了上图,用它来套入一个叙事:

  • 叙事强度高/低
  • 是分析性还是描述性的
  • 有主题和逻辑框架么
  • 给事主带来了什么新看法(学习潜能:理解沟通对象,或回顾自己)
  • 让事主做出了什么样的行动(行动潜能:理解沟通对象的行动,或我未来可以如何行动)

五、运用案例:塞尔达荒野之息

叙事学习4

《塞尔达荒野之息》就是一个巨大的叙事学习。

塞尔达的本质是成长,一个人从洞窟里醒来,面对整个世界,去探索世界,挑战世界,变成一个强大的人。正如同婴儿从子宫里产出,面对这个值得探索的世界;青年从家里离开,面对这个艰难的社会,然后挑战它,被击溃,再一次次站起来,或者站不起来。

角色不是失去了记忆(叙事),而是玩家在角色身上醒来,玩家来到海拉鲁,构建自己的行动。

游戏是第二种可能,让普通人成为英雄。重要的不是打败盖侬,是成为英雄的这一行动过程,这个过程对心田的滋润。开放世界是一种手段,玩家在无主线或有主线中迷茫,然后去做些什么,去没有那么大代价的做出选择,这种建构也成了自己内心的建构,游戏的故事情节就变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就成了我们的一部分。

从头至尾,角色有变强一点点,重点的是玩家变强了。玩家探索海拉鲁,玩家战胜不同的怪物,玩家解开一个又一个神庙,在这个过程中,玩家和林克合而为一,玩家的心灵舒展开来,开始能够闪开敌人的攻击,有效的攻击敌人,更愿意面对挑战,玩家清楚的知道,自己变得不一样了 —— 我成就了自己。

我从塞尔达认识了游戏的意义。我觉得游戏的核心也在这里,它是第九艺术,艺术是一种表达,也是人在情感和意识上的沉淀与成长。

我知道,有一把剑等着我拔起。

我可是拯救了一个世界的人,生活中能有什么过不去的呢。

这个世界,很美好。

叙事学习10

塞尔达是一个故事,通过重新叙事,它迭代了一个小版本的我,游戏的意义对我不同了,更准确地说,对经历于人的意义的理解发生了变化 —— 旅游、有锚定意义的购物起到了类似的作用,“曾经去过 …”、“曾经有过 …” 变成了塑造我们的鲜明片段, 这些过去塑造了我们是谁,讲述我们要向哪里去的故事。

通过叙事学习,你可以从被动的接受经历中走出来,主动的去重述故事,从中汲取叙事认知,更清晰的了解自己,有意识地重构行动潜能。

参考

  • 艾沃·古德森 / [荷]格特·比斯塔 / [英]迈克尔·特德.叙事学习[M].2019 豆瓣

这本书是叙事学习项目的报告集,以面向社会大众的语言叙述,通过 8个案例概括性的呈现叙事学习的不同典范,叙事品质、叙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