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篇暂时是对米尔顿·艾瑞克森《催眠天书1》、《催眠天书2》,及 NLP三大原始手稿中《青蛙变王子》的大段摘抄、少量理解后再诠释,由于认知能力、书面能力的限制,希望能在半年至一年的时间里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这些内容。
我的认知模型以索罗斯的《超越金融》为基石,我将之命名为 蝴蝶
或 染色体模式
,我希望能描绘 思维与显示之间的关系。
新的认知来源于差异
信息哲学
纵观西方哲学的发展轨迹,可以清楚的看出哲学研究背景的几次大的转向。先是17世纪的科学革命使哲学家将其注意力从可知客体的本质转移到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知识关系,因此从形而上学转向认识论,即从探讨"存在"转向"知识"。接下来则是"语言转向",其显著特征和重要结果是将传统哲学的存在论和认识论研究均放到语言的层面上进行考察,即从探讨"知识"转向"意义"企图通过分析语言达到对世界的认识。那么,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终于使信息哲学的地位凸显出来并逐渐走向前台,则预示着哲学研究背景的再次转向,即从"意义"转向"信息"这一更为基础的分析概念,将人类理解带向更基本的层面。信息社会的发展以及信息圈(infosphere)的出现,已经使信息上升为一个基本概念,与诸如"存在"、"知识"、"意义"等基本概念同等重要。美国著名哲学家丹内特(D. C. Dennett)甚至提出:“信息的概念有助于最终将心、物和意义统一在某个单一理论中。”也就是说,信息的概念有可能将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统一在一个理论之内。这一观点也可以从信息哲学主张的研究纲领看出来,因为信息哲学的核心目标便是寻求统一信息理论。
前言
思维的运作是语言和图像,如何运用语言会形成一个人的语言结构,不同的结构产生不同的人生效果(思维结构 — 情绪 — 行为 — 效果)。
差异
不确定性的影响
人类并非喜欢做简单的事情,厌恶难的事情;而是喜欢不确定性低的事情,厌恶不确定性高的事情,本质上是风险厌恶,这比我们想的更重要。
现实到输入
[现实到输入] 的重点可以概括为 地图非实景。
现实形成一个输入,进入我们的大脑。由于人类的观察能力、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在人类事务中还存在着人的不确定性原则,我们观察到的只是现实的一部分,正如地图并非实际情景。
我将以输入形成输出的人类思维活动称为 解释器
,现实是 x1,解释器是 f(),形成一个现实的模型 x2,这个模型是现实通过解释器的输出,也是下一步对大脑的输入。
解释器构建在生理基础和过去的记忆上。在现实到输入的这一步,解释器由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知觉(思维活动)构成,功能主要是 删除
、扭曲
和 一般化
,通过这三个功能构建现实的模型。
删除 是必要的,人类认知的重点在差异,如果我们试图察觉、记住所有东西,我们将会被数据弄得不知所措。但我们有时也会过度简化现实,删除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潜意识层面进行的,和其他过程持续不断的交互。
扭曲 允许我们修改我们的感觉,将我们的认知、经验加以扭曲变形,这种构建过程可以被视作优点,也有可能是缺点,取决于如何运用它。
一般化 是认知的基石,通过一般化,模型中的单一元素可以代表某件事的所有相似经验。一般化让我们在面对一扇跟其他门一样的门时,即使从未见过这扇门,也可以用曾经使用的方式打开这扇门;当我们阅读文章,可以了解书上的内容。一般化让我们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而更有效的运作,一般化也让我们在较高层次的模型上,持续不断的创造我们的经验。
💡 表意 → 情绪扭曲 + 认知删减 + 一般化理解 → 表事
转换生成语法: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NLP的理论基础之一,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其结构可以用下图表示:
当某人说出这个句子:
窗户被打破了
其表层结构就是这个人当时发出声音的句子,其深层结构可以表示为:
过去式[打破(某人,窗户,用某物)]
我们听到表层结构 "窗户被打破了" 时,我们理解如下:
- a)某些事件发生在过去
- b)这是一个复杂的事件
-
c)它由以下部分组成
- 一个动作(打破),它发生在:
- a. 主语 —— 某人或某物做了打破这件事,这里表达为某人,以及
- b. 宾语 —— 某人或某物被打破了,这里表达为窗户,以及
- c. 工具 —— 用来打破的,在这里代表某物
"窗户被打破了" 这个句子包含的并非只有窗户被打破,而是必定有 “某人” 或 “某物” 用 “某件工具” 把窗户打破了。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间存在很多差异,这正是生成语法的研究领域。语言学家假设了一系列正式的理论,统称为
转换语法
,将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进行联结的整个过程称为“派生”(derivation)。
这一研究起源于现代语言学,在 “语言学之父”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简明语言学教程》中,其构建的结构如下:
索绪尔认为,要考察使言语循环能被重构出来的个人行为,这种行为要求至少两个人参与,一者说,一者听,他将心里的词语的形象和概念称为 所指
(signifier),生理的发音和听音称为 能指
(signified),说者心里的词语的形象和概念转换为生理的发音,以物理的声波转递至听者,听者接收,将听音转换为心里的词语的形象和概念,经过思维活动,作为说者发出回应,形成沟通的过程。
索绪尔同时认为,概念→音响形象 是执行过程,是主动的,音响形象 → 概念 是接受过程,是被动的。概念、音响形象及其映射过程的整体,称为 符号
,比如 "苹果" 这个符号,一个人说出 “苹果” 时,他的内心首先要有苹果的概念,然后主动说出来,听到 “苹果” 的人会自然而然的懂得所指,前提是他内心知道苹果是什么,即有这个符号。
符号的产生源于沟通过程,通过接受和协调机能的运用,一些普遍认同的印象便在说话者的脑子里产生了,个体的言语构成了社会的语言。在所有被言语连接在一起的个人中,将建立起某种平均值:每个人都在复制 —— 不是很准确地,只是近似地 —— 与相同的概念结合在一起的相同的符号。
NLP 用直觉形式的公式化技巧,来探索和理解人类构建和创造经验模式的其他表象系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知觉(思维活动)形成的地图是模式的基础。沟通过程很少使用嗅觉、味觉,难以观察知觉,因此 NLP将表象系统简单分为视觉、听觉和触觉三类,嗅觉、味觉、知觉被纳入触觉分析。
NLP 的探索者首先发现的是,大多数人有一个最常用的表象系统,人们运用它比运用其他任何一个表象系统都多,我们可以通过听某人在说话中使用的感官动词鉴别出来,例如:
我看到(see)你在说话;很明显,看到(looking)这些工作,将显示(show)你对你的工作是多么重要;想象一下(imagine),这看起来(appears)是多么无聊的阅读。
对我来说那听起来(sounds)很有趣;我等会儿再跟你讲(talk);不久前他告诉(hearing from)我;所以换句话说(in other words),我们还会碰面。
我要你牢牢地(firmly)抓住(grasp)这一概念;我觉得(feel)你可以克服一些困难(hard)和问题;你能理解(touch)并掌握(handle),这意味着什么。
一个人是如何说的(表象系统),本质是他是如何想的(思考方式)。
了解沟通对象最常使用的表象系统,可以帮助理解他是如何组织自身的经验,在对行为模式进程公式化的过程中,区分 输入通道→表象系统→输出通道。某人听见(输入通道
)说话后,感受形成(表象系统
),然后以某些行为表现出来(输出通道
),我用自己归纳的模式解释如图:
输入通道 是外界信息由解释器转换为输入值的过程,表象系统 是输入值和过去的经验结合,产生行为期望或感受的过程,输出通道 是由表象系统变成实际输出的过程。
💡 整个流流程类似计算机的输入、处理、输出
NLP 还涉及一个概念,叫后设模型
(Meta-Model)或 后设模式
,个人感觉称为元模式
更好理解,即最基本的模式,人类社会形成的通用行为反应模式。后设模式通常是 删除、扭曲、一般化 的单独应用或组合应用。
NLP 通过对人类通用行为反应模式的探索,去理解人类对语言的反应模式。如果我们能理解特定的 输入通道→表象系统→输出通道,就能 模仿 这个过程,从而改变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使自己或他人采用某种新行为模式的过程叫做 催眠
,主动运用这种方法的人称为 催眠师
,接受催眠的人称为 催眠对象
。
模式概述
模仿
模仿 是 NLP 的核心,催眠师必须能够察觉催眠对象是使用哪种特定的方式来组织自己的经验的。换句话说,催眠师必须了解催眠对象的世界模型,以及构建模型的过程。催眠师界定和使用催眠对象的模型,以及建构过程的能力,决定了催眠师能否成功模仿催眠对象。如果催眠对象接受了催眠师的词语,接受催眠师对其经验的描述,就表示催眠师已经在口语上成功模仿了催眠对象。
口语模仿通常描述方法分为两类:
(1) 对于催眠对象当前状态的描述,可观察的部分;
(2) 对于催眠对象现在状态的描述,不可观察的部分。
第一种模仿
第一类口语描述通常需要催眠师敏锐的观察力,在他观察和倾听催眠对象的一言一行时,能够及时捕捉催眠对象可被看到或听到的特征,并将这些特征整合到催眠师对催眠对象的持续描述过程中,这些描述都是即兴的,所以对催眠对象当前所处的状态都是非常准确的描述,也就是说出催眠对象当前发生的事,比如呼气、吸气,以及他的手正在举起来时,催眠师只要及时把这个动作描述出来就行。在这种模仿方式中,催眠师必须具备视觉和听觉上敏锐的观察力。
我们在前面提到过,艾瑞克森这方面的能力可以堪称无人能及,他能够巧妙地将所观察到的一切融入对催眠对象状态的描述中。在模仿过程中,催眠师把自己放在一个复杂的生态反馈体系中。大多数反馈是用口语进行的。另外,正如我们从艾瑞克森及我们自己工作中所发现的,催眠师会用自身的肢体语言、动作、语调及节奏作为模仿的关键点,而这通常会提高模仿的效率。尤为不同的是,艾瑞克森经常会模仿催眠对象说话的语音语调、语法和节奏,来调整自己的肢体动作、呼吸频率及手势以匹配催眠对象。接着,催眠对象感受到自己的呼吸、胸腔的起伏,而同时他也看见艾瑞克森有着跟他一样的节奏。艾瑞克森在催眠的所有部分都运用这一原则。他不止配合催眠对象的呼吸,他会重复催眠对象所使用的字及词语,以及催眠对象所使用的语调的高低。这等同于,他让自己的输出通道成为反馈机制,去匹配催眠对象在意识和潜意识上的主观经验。
💡 合唱镜像
在模仿催眠对象当前感受的过程中,催眠师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成功的模仿进而去主导催眠对象的感受。换句话说,一旦催眠对象接受了(通常是潜意识的)催眠师的描述作为他持续经验的准确描述,催眠师对催眠对象实际行为的描述和催眠对象即将体验到的之间的分界就会变得模糊。通常,艾瑞克森会有催眠对象可直接验证的一连串模仿描述。之后,艾瑞克森会在上述描述与他希望催眠对象所做出的动作的描述之间进行联结。这些联结的强度会有所不同。
强度最弱的联结是“简单连词”(Simple Conjuction),比如:
…你坐在那里,听着我的声音,而且(and) 越来越放松
较强一些的联结我们称之为“隐含使动”(Implied Causatives),在句子中如:
…当你坐在那里,听着我的声音的时候,你会越来越放松…
最强的联结是“因果关系”(Cause-Effect):
…坐在那里,听着我的声音,会让你越来越放松…
这些联结方式的重要特征不在于语句的逻辑是否合理,而在于是否能将催眠对象正在进行的行为与接下来的体验成功地进行联结。巧妙地将催眠对象本身构建世界的法则运用在模仿过程中,并进而主导新的方向,或朝着有助于生理或心理治疗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较强的联结中,比如隐含使动与因果关系的描述重点不是基于句子之间的逻辑性,而是基于催眠对象组织经验的构建法则。
第二种模仿
第二种模仿方式是对催眠对象不可观察的当前经验进行描述。除非是可以被观察到,否则如何去描述所经历的情境?广泛使用语言的构建原则,用模棱两可、不明确的描述方式对催眠对象说话,例如,艾瑞克森可能会说:
…你可能会发现某种特别的感觉…
催眠对象坐在那里,听着艾瑞克森的声音,确切地体验到一些感觉,当他听到艾瑞克森说“某种特别的感觉”这句话时,他把这句话理解为他现在的一种感觉。因此,该陈述是对催眠对象持续的、不可观察的经验的准确描述。
“某种特别的感觉”这个词语没有指出具体的感觉,因此催眠对象可以自动将这个词语与当下体验的某些部分进行结合。没有明确听者经验中的特定词组,称为缺乏“参考索引”(referential index)。这样一来,通过使用缺乏参考索引的词语,艾瑞克森成功地模仿了催眠对象。
以下是这些法则的简短概述:
艾瑞克森经常使用类似缺乏参考索引的技巧,例如:
…西红柿感觉很好
人通常不接受植物感觉怎么样的说法,更能接受在他们的世界模型中只有动物和人类可以感受。西红柿会感觉到什么的说法,违反了语言学中所说的选择性限制(selectional restriction)。当催眠对象听到这个违反选择性限制的句子后,他就必须觉得要为这个句子找出其他的意义。最常见情况就是,催眠对象将句子(潜意识地)理解成:
…我(催眠对象)感觉很好…
这些语言建模技巧中,最有效的是删减(deletion),比如一个句子(深层结构)的部分意思没有在表层结构中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实际对催眠对象所说的话没有表达出来。例如,艾瑞克森可能说:
…继续想…真正地…
“想”这个词是指某人想某事的过程。然后,当它出现在表层结构或句子里,并没有指出 “谁” 在想,以及没有指明这个人在想什么事。这部分意思被删减了,而这些删减的信息在等待听者填补上。跟缺乏参考索引与删减密切相关的语言技巧是“名词化”(Nominalization)。
名词化,是以一个名词来代替动词。例如,艾瑞克森可能说:
…某种特别的感觉…
“感觉” 这个词在句子中用作名词,不过它代表的是一个包含许多信息的词语,确切地说,是:
感觉(某人感觉到,某人某事被感觉)
也就是说,“感觉”这个名词是名词化的结果,即动词转换为名词。在此转换过程中,谁有了这种感觉,以及谁或某事被感觉到的信息都删减了。因此,感觉者和被感觉到的某人或某事的参考索引都删减了,因此名词化的结果给听者提供了一个宽广的解读空间,听者可以任意将自己当前的体验加入进去。自然语言系统中的动词因功能的不同而有比较大的变化。例如,这个句子动词:
触摸…亲吻
其作用造成特定的意义。“触摸” 这个动词意思是某人或某物进行了实质的接触。而 “亲吻” 这个动词增加了额外的一层意思,即是这个人用嘴唇进行了触摸(亲吻)。然而,“亲吻”这个动词未指明是在哪里某人或某物进行了亲吻。艾瑞克森通过选择使用一些无特定指明意义的动词,来模仿催眠对象不可观察的经验,这样,他的描述符合催眠对象当前经验的可能性就大为提高。这些动词如下:
想、考虑、感觉、感受、知道、经历、理解、意识到、记住
它们经常出现在他模仿和引导的过程中。这些都是相对不明确含义的动词。此外,这些动词的出现往往是要催眠对象去注意他自身的经验,这样一来,催眠师就能成功地模仿及引导催眠对象后续的经验,就像上面说的“某种特别的感觉”这个词语的作用一样。
艾瑞克森经常把这类不明确的动词与猜臆(mind reading)技巧结合使用。猜臆,是指没有明确地了解信息渠道,就能获得另一个人的想法或感觉。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对于艾瑞克森模仿及引导催眠对象不可观察行为的整个讨论,事实上就是对他猜臆能力的讨论。
…我知道你正在想…
在这里,艾瑞克森声称已经掌握了催眠对象的内在、不可观察的经验,但没有获得信息的特定通道。
模仿和引导
在催眠引导过程中,催眠师在模仿和引导之间必须进行有效的转换,对模仿和引导组合使用。艾瑞克森使用引导多于模仿,他一般不直接指示催眠对
象,相反,他会娴熟地运用一些自然语言建模法则。比如,他不指示催眠对象坐在椅子上,而是说:
…是的,我想要知道你是否已经注意到了这把椅子,你会很快发现你正舒服地坐在上面…
他这里使用的是预设(Presupposition)法则。在自然语言系统中,当关系从句(你会很快发现你正舒服地坐在上面)从属于名词词组(椅子),为了使这个句子产生意义,听者必须接受在关系从句中给出的准确描述。
艾瑞克森运用预设的另一个典型案例是:
…我在想你是否觉察到你正处于深度恍惚状态之中…
艾瑞克森这里用的动词是“觉察”。这是一个事实性(factive)动词,这个动词预设了它的从句所陈述的事实。为了使艾瑞克森的话语有意义,催眠对象必须接受动词“觉察”后面的从句是真的,即“你正处于深度恍惚状态之中”。
此外,这个从句“你正处于深度桃恍惚状态之中”本身包含另一个预设作用一形容词的作用,“深度”。通过使用从句中的形容词(深层结构形容词),从句中的其他部分就被预设了。如果艾瑞克森对催眠对象说:
…你是否正处于深度恍惚状态之中…
那么,重点在于催眠对象是否处于深度的恍惚状态之中,而不在于催眠对象是否处于恍惚状态之中 —— 这是被预设的。自然语言中包含了大量预设语言的方法。因此,第一个例子中:
…我在想你是否觉察到你正处于深度恍惚状态之中…
艾瑞克森运用了预设,使催眠对象非常难于挑战“你在恍惚状态之中”所陈述的事实。
💡 你要一个茶叶蛋,还是两个茶叶蛋? 预设不如叫限制选择
艾瑞克森常用的另一个模式是会谈假设(postulates)。不同于直接指令催眠对象把他的双手放在腿上,艾瑞克森通常会说:
你可以把你的双手放在你的腿上吗?
这种以提问形式进行的谈话,使对方在口头上只能以“可以”或“不可以”来回答。然而,这种封闭式提问常常带有指令的成分,即是说“把你的手放在腿上”。通过间接的表达形式,艾瑞克森绕过来自催眠对象的抗拒和控制,只留下催眠对象自己选择答案。
艾瑞克森把这个有力的语言模式拓展为另外一个包含次级结构(lesserincluded structures)的相关模式,比如:
…我认识一个人,他真正地知道如何让自己(舒服地)感觉到…
括号中的是催眠指令。
…我在想你是否感觉到完完全全地舒服… 💡 这个结构不需要对方做回答
这个句子包含次级结构,间接的问句一你是否感觉到完完全全地舒服。因为这个问题是句子中的从属部分,所以艾瑞克森并不要求对方直接回答。令人诧异的是,催眠对象确实做出回应,就是把对方的话语当成一个问题而顺从地回应。从引导催眠对象的经验与建立潜在的回应来说,包含次级结构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这一技巧如果结合类比标记(analogicalmarking)会变得更加强大。
类比标记,是使用非语言模式把语言沟通分类成单独的信息单元。比如,在下面的句子中,艾瑞克森在说出括号中的词语时,改变了语调。
…我认识一个人,他真正地知道如何让自己(舒服地)感觉到…
由于催眠对象很少会意识到这种类比转换(如果意识到这样的变化,他们不太可能会与谈话者进行联系),因此艾瑞克森的沟通效果是双重沟通。一方面艾瑞克森对催眠对象的意识说话,一方面对潜意识下“感觉很好”的指令。艾瑞克森用视觉和听觉线索来对他的谈话过程进行类比标记,分割成独立的信息单元。
以上就是对艾瑞克森在工作中使用的模式进行的简要而粗略的概述。这种沟通方式有许多额外的好处,通过间接沟通,尽可能避免了催眠对象可能有的抗拒。此外,他给催眠对象最大自由去选择(在潜意识层面),去选择对谈话的哪一部分做出回应。在与催眠对象进行意识层面的沟通时,同时也控制了对方的潜意识,如此,在某种程度上就防止了催眠对象在催眠引导和暗示过程中出现干扰。而且,催眠对象能够在催眠过程中更积极和有创造性(不同于潜意识层面的行为)参与。
基本引导
恍惚
状态
模式
匹配
进入
生成语法
术语/缩写 | 全拼 | 含义 |
---|---|---|
S | 句子、话语 | |
NP | 名词短语 | |
VP | 动词短语 | |
V | 动词 | |
D.S. | 深层结构 | |
S.S. | 表层结构 | |
+ | 包含 | |
– | 不包含 | |
→ | 改写 | |
y
先天论
儿童获得语言能力的过程,先天论 —— 乔姆斯基的 语言获得装置(LAD):所有人都有获得语言的先天倾向,这是由于人类有一个天生的获得语言的体系:
语言材料输入 → LAD 加工输出 → 语言能力
经验论
后天试误和模仿。
斯金纳操作性反射强化说:强调模仿和强化,婴儿无意义的咿呀语在父母的反应和强化下,向正确的语音、语义方向发展。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模仿说:婴儿和父母从事相互模仿的游戏,他们中的一个发出一种声音,另一个则以同样的声音愉快的回答,在这样的游戏中,婴儿不仅仅练习了语音,也练习了相互谈话这种方式,还获得了语义。
.巴普洛夫:双信号系统学说
参考
https://test.lgpc.com.cn/2/p/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kropotkin/1886/11.htm
https://peing.net/zh-CN/hoshimiseina763?p=auto&utm_source=twitter&utm_medium=timeline&utm_campaign=auto_recruitment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4305382
https://zhuanlan.zhihu.com/p/148001230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8532574/answer/2461915991
https://zhuanlan.zhihu.com/p/75359171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kropotkin/1886/11.htm
https://mp.weixin.qq.com/s/JMabT0-V5unwdrp5cMlmkA
https://itlanyan.com/xray-tutorial/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1174287
https://www.zhihu.com/search?type=content&q=%E4%BA%86%E8%A7%A3%E7%A4%BE%E4%BC%9A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4801407/answer/2073060774
https://medium.com/brain-expedition/%E6%B5%85%E8%B0%88%E5%85%83%E8%AE%A4%E7%9F%A5-%E4%BD%A0%E4%BC%9A%E6%80%9D%E8%80%83%E4%BD%A0%E7%9A%84%E6%80%9D%E8%80%83%E5%90%97-eabdb98dbc2f
https://www.google.com.hk/search?q=%E5%85%83%E8%AE%A4%E7%9F%A5&oq=%E5%85%83%E8%AE%A4%E7%9F%A5&aqs=chrome..69i57j0i512l7.2273j0j9&client=ms-android-oneplus&sourceid=chrome-mobile&ie=UTF-8
https://zhuanlan.zhihu.com/p/125593666
https://zhuanlan.zhihu.com/p/26637106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602470
Hi, this is a comment.
To get started with moderating, editing, and deleting comments, please visit the Comments screen in the dashboard.
Commenter avatars come from Gravatar.